黄河,作为中国的母亲河,历经千年风雨,始终滋养着这片辽阔的土地。它的源头位于青藏高原,流经黄土高原的深远大地,带着黄土高原上无数的泥沙,最终冲破河南洛阳孟津区的那道险峻峡谷,进入平坦的河谷,开始在大地上奔腾不息。由于山东丘陵的横亘,它的河道时常变动,有时向北弯曲,有时又转向南方,这让它在广袤的平原上不断改道北京股票配资官方网站查询,也促成了广大的华北平原的形成。华北平原的辽阔,不仅使得这里成为了农业的沃土,也是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发扬光大的摇篮。随着黄河的滋养,华北平原成了中国最早、也是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,至今依然如此,这一切都得益于黄河的哺育。
黄河,流域广袤,泥沙含量丰富,是母亲河,但也是人们心中一条带来无尽水患的河流。从历史上看,黄河曾无数次改道,每次改道都带来巨大的灾难。为了应对黄河的暴虐,人们只能通过不断加高堤坝来束缚它的脾气。1855年,黄河再次改道,绕过大清河的河道,最终进入山东东营的海口。自此之后,人们又开始加固堤坝,160多年过去,黄河下游的堤坝已经从河南孟津到东营,绵延数千里,黄河仿佛成了一条悬挂在地上的河流。
展开剩余79%由于这条“地上悬河”的存在,黄河的水流无法流入正常河道,这让黄河几乎变成了一条孤立的河流。与中上游的黄河相比,下游的支流则显得少得可怜。以郑州为例,虽然郑州市区紧邻黄河,但市区内的河流却属于淮河水系。例如,贾鲁河离黄河仅有几公里,却流向南方,最终汇入淮河。黄河无法发挥正常的泄洪作用,郑州的排水问题也因此得不到有效解决。随着黄河泥沙的不断积存,堤坝是否会继续加高,仍然是个未知数。
事实上,关于如何治理黄河的方案,不少人曾提出过大胆的设想。早在清朝乾隆年间,赵翼便上书建议建立双河道体系,设想在黄河南流的河道外,再开辟一条北河道,通过河北的沧州一带流入海洋。在黄河南流时,疏浚北河道;在北流时,疏浚南河道,50年一轮换。然而,因工程过于庞大,该提案并未被采纳,最终黄河再度改道。
新中国成立初期,黄河治理仍旧是悬而未决的问题。有专家提出了一项设想,认为可以废弃黄河的“地上悬河”现象,重新开辟一条新的河道。方案是利用黄河以北的大堤作为南大堤,再修建一条新的河道,黄河水流入新河道之后,便可将原有的悬河部分消除。也有提案保留两条河道,让黄河形成双河道运行的方式,虽然这一建议曾一度被采纳,但由于工程量过于庞大,最终也未能实施。
随着三门峡水库的建设,黄河的改道问题暂时没有继续讨论。然而,随着今天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,是否可能再次启用这一计划,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。尽管中国的工程建设能力大幅提升,但如果要彻底消除黄河的“地上悬河”现象,恐怕还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庞大工程。例如在开封段,黄河的水面已经比城区高出10米,这意味着至少需要挖掘10米深的土方,来将黄河“放下”。假设需要开挖的河道平均宽度为2公里,长度50公里,那么光是开挖土方量就能达到10亿立方米。而当年开凿巴拿马运河,挖掘的土方量才为2.1亿立方米,因此仅仅开封段的黄河改造,就相当于开挖了近五条巴拿马运河,更不用说长达786公里的整个黄河下游。
此外,今天的国情与当年已经截然不同。建国初期,国家人口约为5亿,农业人口占比极大,基础设施相对原始。而今天,随着城市化的推进,黄河两岸已经布满了城市、工厂、村庄、桥梁、公路等各类设施,将黄河的水流压缩到了几百米到几公里宽的河道内。如今,再想重新调整黄河的河道,不仅工程难度大,拆迁所需的成本也是一个天文数字。与此同时,在黄河旁边开辟新河道几乎已无可能。
因此,现阶段治理黄河的可行方案,便是通过疏浚现有河道来改善。利用挖泥船,沿着黄河入海口一直疏浚到郑州,虽然这一方案相对简单,但面对黄河长达百年的泥沙沉积,单纯的疏浚也只是一个补救性的修复工程。而目前,黄河中上游已经建设了多个水坝,如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,能够有效控制黄河的洪水问题。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,堤坝加固已经成为一个不成问题的任务。
随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持续推进,虽然“地上悬河”的现象无法彻底根治,但其带来的危险性会大大降低。可以说,黄河的治理与保护,不仅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,也是未来长久以来的一项重大工程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宝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